当前位置:三七轻小说 > 电击文库 > 乐圣少女 > 后记

第三卷 后记

在我笔电的文件资料夹中,有个叫做「保留箱」的资料夹。

只要我想到了暂时无法成形的企画或点子,都会写下来丢进去,所以里头通常有三、四个档案。幸好我工作范围颇广,保留箱里的想法大多都能以某种方式具体实现。应该说,我这几年的作品几乎都是来自保留箱。其中还有过原本是小说企画,可是怎么也写不顺就一直摆着,结果两年后用在漫画的原作上。

若要说我不够大器,爱留东留西,或许就是吧。但知道贝多芬也做过类似的事后,我还挺高兴的。

论出版曲数,贝多芬是个产量非常少的作曲家,编上号码的自信作品仅有138首。与同时代留下数百首的海顿或莫札特相比,真是少得惊人。

不过呢,若将没有编号的作品或不完整的片段也算进去,还是高达七、八百首。138这个小数目代表的不是作品少,而是他有副独特的作曲风骨。

贝多芬总是随身携带谱簿,一想到新旋律就写起来备用。他不会在短时间内将那些旋律组成完成品,而是心血来潮就拿出来玩一玩、延展、扩大、一段接一段,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统整成一个粗略的形象。所以由他亲手挂上贝多芬之名的完成品,和他留下的片段或材料之间,才会有那么悬殊的差距。

在他以前没有一个音乐家是以这种方式作曲。在我眼中,比起创作音乐,那更接近故事创作。将灵感收进「保留箱」,有机会用上时就拿出来整理成完整企画、制作大纲、写出稿子。但那并不是代表我和贝多芬的做法相近,而是贝多芬的创作方式或许比较像个小说家。

如果贝多芬是个小说家……?我偶尔会这么想。

从文书字句上,我们能看出他是个感情丰富的人。虽然那可能是因为他现存的书信几乎都是发牢骚、请求资助或情书,本来就是会放感情去写,后人才会有这种错觉,可是〈海利根施塔特遗书〉等文书中又充满了自我陶醉的用词。很明显的,贝多芬绝不是空有热情,还是个善于自我推销的人。若他改行写小说一定能留下世纪杰作,而我也不用写《乐圣少女》了。感谢贝多芬坚持音乐家之路,我今天才能多混口饭吃。

堪称是他文艺作品之一的〈海利根施塔特遗书〉终于在本集登场。为了配合路德维卡的语气,我参考了《员多芬传》(Maynard Solomon着/德丸吉彦·胜村仁子译),以及《揭开贝多芬的假象》(武川宽海着)之译文。同时我也藉这个机会,一并向汤浅责编及插画家岸田メル老师致上我诚挚的谢意,非常感谢各位。

二〇一二年十二月  杉井 光

上一章目录+书签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