个人的模式是有极限的,无论有多么古怪独特,极为罕见出乎意料的人物,一起行动几次,或接触几次后,大概便晓得对方出现什么动作,也就是读出那人的行为法则。可以说是看得出来那个人的『做事风格』,或许也能辛辣地说人的模式是千篇一律。那么,为了增加模式该怎么做呢?其实只要增加人数即可——换言之,即使不是那种怪异性格的人,只要聚集两、三个人的话,当然会出现化学反应,而从中产生的模式或许就不只三倍吧。总体参数增加,不确定因素或特异点产生的可能性当然就变高,与模式的增加有所关连──这不就是所谓的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、船长多,船就会被开到山上去吗?然而不可思议的是,不知是否集团变成了一个个体,抑或是公平且平均地采用各方意见,集团的行动也变得容易读取。而变成『那些人都是那样』。假设集团诞生独特的发想,也能用少数服从多数予以消除,因此在这层意义上,个人反而比集团较难预料下个动作。总的来说,人类这种生物根本无法逃离固有模式吧?生物是渴求安稳的,一旦确立适度的成功模式,就无需再增加模式的逻辑来说,就算模式少也无所谓,然而,因为渴求稳定的另一面,会促使人心想要挑战去发现更好的模式。那么,该怎么做才能保持行动模式的最大限度?其中一项解答会不会是『结伴行动,但互不合作』呢?如果不是集团,而是个体的集合,不用被集团意识耍得团团转,也不会因孤高而凋零,或许就能持续打造独自的模式吧。
话说回来,本书是人间系列的最终作,也作为关系四部曲前言的一册。重新回头读过后,发现似乎也称得上是本系列的第二集《零崎轧识的人间敲打》的续篇,各位认为呢?『背叛者同盟』的每一个人都很有自己的个性,事实上,如果去思考各个集团的标准,又或是所属的团体平均的参赛者是怎样的,似乎会错失每个人个性的意义而感到害怕。然而,不用说所谓个性这个特征其实是自卑感的反面,或许就像凡人想要突出,天才想要埋没这个愿望吧——至少萩原子荻会希望自己过着普通女中学生的生活,最近我会这么想。《零崎人识的人间关系 与零崎双识的关系》就是这样的感觉。
替封面画新图的也是之前的人间系列的插画师竹老师。简直美得不可方物……《与匂宫出梦的关系》《与无桐伊织的关系》《与戏言玩家的关系》等等的插图,献上万分感谢。
西尾维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