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小说,尤其在推理小说,名为「伏笔」的概念是编剧时的重要元素。说明得粗鲁一点,总归来说就是描写时带给读者「啊啊,当时的那个是这么回事!」这样的阅读乐趣,但我觉得现实世界偶尔也有这种状况。像是事后回想就察觉那个是那么回事;现在回想起来察觉那个是那么回事;事到如今察觉那个是那么回事,任何人肯定都有回顾往事而有所领悟的经验吧。该怎么说,这些经验大致都会和后悔一同浮现在脑海。如果当时察觉就不会变成这样了……类似这种感觉?如果让人抱持「当时肯定也能察觉」、「会察觉的人早就在当时察觉了」这样的感想就叫作伏笔,那么伴随后悔的心情也是一种理所当然,不过实际上呢?若要说非得接受后悔情感的回忆都是伏笔,那么这个假设绝对是错的。「后来回想就察觉是伏笔的事件」是否真的是伏笔,如果是小说就可以问作者,如果作者生性老实可能会告知,但现实上这种事无从判断。人类这种生物,即使从无关的事物都可以自由找出关联性,所以依照解释,任何事情都可能成为「伏笔」。虽然不是「朋友的朋友」这种说法,不过有个理论主张,从自己的人际关系延伸到第六人,就可以连结到世界上的任何人。这件事显示世界意外地小,不过延伸到第六人的人际关系真的可以称为「关系」吗?真的可以断言自己和这个人有交集吗?「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」真的可能成为自己人生的伏笔吗?
以上的内容当然没有任何伏笔,本书是《物语》系列最终季的第二集。第二集原本应该是《终物语》,为什么本书会在《凭物语》与《终物语》之间登场?原因在于从系列第一集《化物语》计算,这个系列的本数与年数也走到好远的地方了,感觉最初那时候和现在似乎没有相连,所以重新回顾阿良良木历等人度过的这一年,想要藉此确认连结。这是基于作者个人的隐情。就这样,本书是以百分之百的突然写成的小说──《历物语》,分成〈历‧石〉、〈历‧花〉、〈历‧沙〉、〈历‧水〉、〈历‧风〉、〈历‧树〉、〈历‧茶〉、〈历‧山〉、〈历‧环〉、〈历‧种〉、〈历‧无〉、〈历‧死〉共十二话。
由于是短篇集,所以请VOFAN老师绘制了相当多的插图,谢谢您。最终季接下来是《终物语》以及《续‧终物语》,请各位多多指教。或许到时候又会插入其他东西,到时候再说吧。
西尾维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