偶尔我也想写正常一点的后记,所以在这边我想针对本书中收录的三篇故事,来做一些解说。以下可能会稍微触及到故事的内容,因此我建议还未读完本书的读者们先在这里停下,待读完本书后再回头来阅读后记。其实,我想写的只是上述这种老套的文章而已,解说性质的东西我不会详述,但仔细想想,作者亲自来解说内容一事,实在没有这么简单。人类无法将自己心想的事情百分之百表达出来,而表达出来的内容也无法百分之百传达给对方知道,实际上顺利传达的部分各只有百分之六十,简单来说,作者心想的事情透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部分,实际上只有百分之三十六而已。百分之六十四的其余部分,则是误解,因此读到作者的解说后,通常有一半以上的读者会无法同意。大家会心想:咦!作者想写的是这种意思吗?之类的。这就是所谓的沟通上的困难,然而这种误解会成为阅读上的一种辛香料,这点是坚若磐石的事实。例如,我想要推荐自己最喜欢的书给别人时,常会把我自己觉得书中最感动的情节,用充满临场感的方式表达出来,但是我之后回头看那本书时,常会发现那种情节在书中根本就不存在。到头来,人类只是一种马虎的生物,就算心中有任何感触,那感触有一半以上都是自己的误解;但是,这一点我们不应该悲观地去解读它,或许我们应该用另一种见解来看待:那名作者就是有那个能力让读者去误解故事的内容。我想喜欢读书的人都有过这种经验吧,以前看了觉得感触良多的书,过阵子再回头去看它时却反而觉得内容没什么了不起。还有,把自己十来岁时读了很感动的书,推荐给现在十来岁的人看,他们的反应也会不如预期。这是读者的误解,更精辟来说这是印象概念的效果,你不用感到失望,反而应该觉得过去那本书让你做了一场好梦,对它心怀感激才是。附加说明一点,我回头重读发现不存在的那个场景,有时候我会偶然在其它的书中发现它,这单纯只是我自己记错书本的关系,作者和故事内容并没有任何的责任。
本书是以怪异为主轴的三篇故事——其实并不是这样。我只是想写一本充满脑残斗嘴的欢乐小说,而创造出来的三篇故事。将文章集结成册时,我请了VOFAN老师绘制本书的插图。在这边我可以解说一件事情,本故事是经由三段论证法所得到的东西:「傲娇(TUNDERE)和Gelnde(德文,滑雪场之意)两个字听起来感觉很像。」→「说到Gelnde就想到Bogen(德文,犁式停止之意。滑雪的一种停止技巧)」→「Bogen用汉字来写,就是暴言(日文,护骂之意)」化物语上集的三篇故事:「黑仪·重蟹」、「真宵·蜗牛」、「骏河·猴掌」就是靠这种感觉写出来的。下集的故事中会有更多脑残的斗嘴,敬请期待。
文末,我想对自己以外的所有人士,献上百分之一百的感谢。
西尾维新